陳晏子跟大叔聊天知道了他姓李,磨山屯在周邊是一個還算富裕的大隊,有二百多戶人家,大隊分成三個生產(chǎn)小隊。
大叔來了兩天了,昨天接回去一個男知青,今天接到了陳晏子,每天要等到下午三點,晚了回去不好趕路。
陳晏子進國營飯店買了三個白面大饅頭。
給李叔一個,自己吃一個,準(zhǔn)備給黃嘉亮一個,找一圈沒找到人。
他在火車上請自己吃了兩頓盒飯,比自己的餅值錢多了。
吃完陳晏子就發(fā)困,靠著自己的行李快睡著了。
李叔還在跟她念叨大隊里的事,不管她有沒有反應(yīng),都說得興致勃勃。
等到下午,李叔又等來了兩個知青。
一男一女,男知青叫趙國偉,板正國字臉眉毛濃眼睛扁,穿著軍綠色長褲淺灰色短袖襯衣。
女知青叫楊安平,兩個麻花辮一甩一甩的,面色微黃,穿著泛舊的白色碎花布拉吉。
看見她的辮子,陳晏子想起自己忘記剪頭發(fā)了。
昨晚在招待所洗了三遍,打算今天找個時間剪短。
算了,先回去再說。
黃嘉亮卻拎著兩個行李箱朝她走來。
陳晏子:“你咋過來了?”黃嘉亮:“我跟你一個‘吞’,一個‘囤’下鄉(xiāng)。
”陳晏子聽明白他的意思了,可,“你不是河子溝大隊的嗎?”他又告訴陳晏子他剛才出去就是辦這件事的,把自己下鄉(xiāng)的地方改到磨山屯大隊,到時候縣知青辦會給河溝子大隊再分配一個知青。
相當(dāng)于調(diào)換一個知青,兩個大隊離得不遠(yuǎn),差別也不大。
到了三點,李叔不再繼續(xù)等了。
把牛車重新套上,拿出草給牛吃了頓飽飯,又回來一個同村的男青年。
李叔坐到牛車前頭,鞭子一甩,牛蹄揚起來,“駕、駕、駕”。
六個人坐著牛車往回走。
從縣城到磨山屯大隊有十一二里路,路不算平整,又帶著人又拉著行李,得走兩個半小時。
“李叔,又出來接知青了啊。
”半道上一臺拖拉機停下跟李叔打招呼。
“嗯呢,老三今天你們完事的早哇。
”“今天活干的快,李叔,讓他們把行李倒騰到拖拉機上吧,我就給帶回去了。
”“行,給往們黃白花的老伙計也歇歇腳。
”李叔回過頭對他們說:“你們幾個今天趕上了,去坐拖拉機吧,那個快,開拖拉機的是咱們大隊長他兒子,他家老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