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汝華還算干事的,各種田畝產量張口就來,而且還區(qū)分了南北。
后世學者根據各種文獻統(tǒng)計,得出結論,明末全國糧食平均畝產256斤,甘薯畝產量兩三千斤起步是什么概念?
更直觀的說,現(xiàn)在陜西有個叫王二的,七年后他如果還想起事,朱由校光用甘薯地瓜干,就能讓他撐死。
群臣聽完李汝華的說明,再對比朱由??谥械母适頂?shù)十石,還不挑地方,這哪里是甘薯,這簡直就是豐國裕民的至寶!
“甘薯從進入國內,長期得不到重視,推廣緩慢,這是朝廷之失,亦是百官之責,亡羊補牢,猶未晚也?!?/p>
“王者以民人為天,而民人以食為天,這是太史公千年前就明白的道理,朕重視建奴,但從來不擔心建奴,唯有老百姓吃飽飯一事,朕自始至終絲毫不敢放松?!?/p>
階下眾人,聽到朱由校的話語,有不少官員不由自主的抬頭看著他,眼神里充滿期待和振奮。
還好,這幫人也不是全然無可救藥。
朱由校笑了笑,后世說明清時候,大臣主動拿眼睛看皇帝是大不敬之罪,可去他的吧,要按這個罪定下去,這暖閣里都沒人了。
“朕不難伺候,只要你們干實事、說實事,朕其實挺好打交道?!?/p>
像是看破了眾人心里的想法,朱由校主動解釋了一句。
“傳旨,福建商民陳振龍涉險將薯種帶回,事屬義舉,利在社稷千秋,陳振龍追賜同進士出身,封先薯伯,敕建旌表牌坊。子陳經綸賜嘉號先薯大夫,授儀鸞司千戶。”
陳振龍父子將甘薯帶回國內之后,生民無數(shù),可惜的是朝廷對兩人竟沒有一點褒獎。
一直到了道光時期,福州本地鄉(xiāng)民才集資建了一個先薯亭以為紀念。
朝廷欠陳振龍一家的榮譽,朱由校給補上了,本來他想封先薯伯世襲罔替來著,猶豫了一下還是算了。
祖制,非社稷軍功不得封爵,甘薯說社稷之功沒問題,但非得往世爵上封,大臣里估計有頭鐵的。
而且一幫子軍功系勛貴,忽然來個糧食系伯爵,估計陳家也不怎么好融進去。
他這皇帝呀,別聽眾臣嘴里說左一個惶恐右一個恕罪,也不是萬能的。
好在陳振龍父子都出過海,做過對外商貿,現(xiàn)在南洋也是熱鬧,朱由校對陳經綸還有其他安排,過幾年先薯伯未嘗不能轉成世爵。
處理完這些,朱由校揮手讓眾人拜退,他自己又帶著魏忠賢等人在宮里溜達起來,處理政務之余,每天運動一下,有利于身心。
“大伴,你這是怎么滴了?”
朱由校斜了魏忠賢一眼,看見他一臉的感動表情。
“皇爺把百姓吃飯看成是大事,奴婢想起了進宮前的事情,高興的不知道說什么才好,這是圣天子在位啊”
魏忠賢說這話還真帶了些感情,他自小出身貧苦,嘗遍了民間疾苦,他如果是能吃飽飯,再能多贏點錢,額,主要是多贏點錢,何至于切那一刀進宮。
就算是原時空,他成為九千歲之后,也比較注重保護北方的自耕農,真正下重手是對著大戶和商稅雜稅。
“嗯,你這老貨,話說的肉麻,不過把朕拍的還挺舒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