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是不可借,而是不可依仗。你可借用外物,增添底蘊積累,乃至取仙靈之物,鑄就根基,但卻不可期待憑借外物,從容自若化龍。
如此而成的,不過是徒有龍形的偽龍罷了,焉能稱真龍?”
古時有梵門佛主以大神通,造就了一口化龍池,據(jù)傳天下有鱗眾生,只要入了化龍池滾上一遭,便能夠生出龍角,披上龍鱗,化作大威天龍。
風時安曾在文淵中,看到過一尊真龍所留手書,其中就曾提及這等偽龍,卻是一筆帶過,因為本就不值一提。
這尊龍王將之梵門天龍稱為偽物,沒有什么刻意貶低與輕蔑,只是一句隨意的評價,倒是借此譏諷了幾句那位佛主,嘲弄其造物神通。
當時風時安便心生好奇,在文淵之中尋找真龍文跡,想了解一下梵門天龍的戰(zhàn)力,到底在哪一層次,與真龍相差多少。
一番查找之下,還真讓風時安找到了十幾則相關記載,不過其中沒有任何真龍與梵門天龍正面對戰(zhàn)的記錄。
因為梵門天龍敢向真龍遞出爪牙時,往往是成群結隊,拱衛(wèi)在一尊佛陀身旁,沒有任何梵門天龍單獨對陣真龍的記錄。
任何同時提及梵門天龍與真龍的記錄,往往是著重記載真龍與佛陀的斗法過程,至于梵門天龍,不過其中陪襯而已,寥寥幾筆帶過。
因此,梵門天龍與真龍的差距,不是集結多少就能夠對抗的問題,而是在沒有佛門大神通者在場的情況下,不管來多少梵門天龍,都不夠真龍殺的,殺多少只看真龍心情。
“十六哥,你認為我該如何做?”
硯秋柔聲請教,她知曉這位兄長極為不凡,不然焉能得到父君看重。
“你若當真想走化龍之路,就該有舍棄一切,重頭再來,自微末之中亦能崛起,再上巔峰,超越過往的氣魄。
真龍,不僅僅只是具備一重神圣外形就夠了,還要有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,更有要搏擊九天,無所畏懼的信念。
你可以去選擇一些捷徑,與太素空靈體結成道侶,省去積累的過程,但最終也是最難的劫難,一定是你憑借自身闖過去。
這既是磨難,同樣也是機緣,乃是褪假成真的必經(jīng)之路,一旦取巧,借了外物,躲過了化龍路的諸多劫難,最終也所成,也就是偽龍而已,不可稱真龍。”
說出這番話的時候,風時安也在反省,因為這不僅僅是他在訓斥教育妹妹,同樣也是對自己說的。
他敢化去蛟丹,從頭來過,最大的倚仗就是與生俱來的萬載之壽,若是沒有這等綿長壽元,而是與其它兄弟姐妹一樣,只有千年之壽,求尋真龍之道,他還敢如此嗎?
為何不敢?憑什么不博?
千年之壽,縱然難以觸及真龍之位,他也要倒在化龍劫之下。
他寧成化龍失敗的一捧劫灰,也不做守一方無名水府的庸碌龍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