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個爐子,一高一矮,高的能放進三個蜂窩煤,小的能放進兩個,完美復刻了后世的兩節(jié)和三節(jié)蜂窩煤爐。
兩節(jié)爐點火快,火力強,燃料經(jīng)濟性更好,適合燒水做飯;三節(jié)爐因為多了一個蜂窩煤,燃燒時間更長,適合長期取暖。
朱由校將伴隨著蜂窩煤一并推出兩種爐子,百姓經(jīng)濟寬裕些呢,就選三節(jié)爐,手頭緊張一些呢,選兩節(jié)爐更合適。
“陳師傅,其他東西呢?”
朱由校把蜂窩煤夾子交還給工匠,繼續(xù)問道。
“皇上,請隨小人來這邊?!?/p>
陳工匠領著朱由校來到院子的另一邊,這里有小半堆已經(jīng)活好的濕煤粉,煤粉旁邊空地上,擺著這幾天已經(jīng)制作完成的蜂窩煤。
可以看出,前面幾排蜂窩煤形狀有的已經(jīng)變形,有的已經(jīng)開裂,應該是兩人剛開始制作,沒有掌握好加水量。
越到后面,蜂窩煤的形制越規(guī)范、越是順眼。
另一旁,則是十多個已經(jīng)燒透的蜂窩煤,看樣子,幾位師傅在制作煤球、爐子的同時,也一并完成了燃燒實驗。
“具體方法都摸索出來了嗎?”
“回皇上的話”,另一名工匠上前回話。
“小人按照皇上說的方法,將細煤粉與黃泥摻在一起,加水攪拌均勻,等到煤泥粘稠,就用這個蜂……窩煤模子上手壓制?!?/p>
“開始時候,加水量掌握的不準,煤球制作的有些不合格,等到后面慢慢摸索,這些便是小人幾個制作的樣品?!?/p>
朱由校考慮著,好歹是大明京師,蜂窩煤的質量不能太差,同時又要顧及京師絕大多數(shù)百姓的購買實力,便按照后世信息,在煤泥八二比和七三比之間取了個中間數(shù)據(jù),三煤兌一泥。
“煤球使用起來怎么樣?”
“皇上,好用,特別的好用”,這個工匠神情明顯的振奮起來。
“小人結合著實驗過幾次”,工匠一邊回話,一邊上手操作起了爐子,“引燃蜂窩煤,需要從爐子底部的火篦子上引火?!?/p>
爐底竄起火苗之后,工匠夾起一塊蜂窩煤放入爐子內(nèi)膛,不一會兒,就有亮黃色的火焰從煤球洞里射出。
“皇上請看這里”,工匠指了指爐子底部,“小人通過這里的鐵片,可以控制爐子里蜂窩煤火力大小,全部敞開了燒,一個煤球大約能燒大半個時辰,燒開一壺水約在半柱香不到?!?/p>
“如果是半開,像這樣”,工匠用鐵片把爐子底部的通風口封住一半,繼續(xù)解釋道,“一塊蜂窩煤大約能燒一個半時辰?!?/p>
說完,工匠又將鐵片將爐底封口全部蓋住,“皇上,這樣將爐子封住的話,一個蜂窩煤最長可以燒三四個時辰。”
很可以了,朱由校看得大為親切,他上前蹲下身子,將小鐵片稍稍往上提了提,封口通道那漏出了一個小小縫隙。
這是他小時候常干的事情,那時總是擔心爐子封得太嚴實晚上熄滅,就提起一道小縫隙,而等到第二天,往往是爐子密封不好,提前把蜂窩煤燒沒了。
等他年齡再大一點,家里條件好了,就開始燒炭供暖,蜂窩煤也開始在市面上慢慢絕跡。
“幾位師傅做的非常好,大伴,給他們每人賞銀一百兩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