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來的薊遼總督,直接改成北直隸總督,文球年齡大了,下面管著保定和順天兩個巡撫,也夠他忙活的。
“傳旨,河道總督王在晉升兵部右侍郎、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,巡撫遼東督理營田?!?/p>
王在晉是前世歷史上評價極具爭議的一個人物,有的說他是唯一有可能挽救大明朝的人,有人說他是空有理論只會幻想的嘴炮型官員。
朱由校對王在晉了解不多,只是知道這人也是持有積極防御的思想,在戰(zhàn)略上跟熊廷弼類似。
有了這個基礎就足夠,遼東現(xiàn)在需要的是一個能擰成一股繩的領導班子。
“傳旨,遼東巡撫袁應泰,轉(zhuǎn)遷河南巡撫,于河南廣修水利、推廣甘薯,一矣試種成熟,即行向各省推廣。”
朱由??墒菦]忘記袁應泰,這人算是個能吏,只不過特長在于修水利、興農(nóng)事,放在遼東屬實是專業(yè)不對口。
本來想把袁應泰放在陜西,陜西在明末可是個大爆仗,朱由校原想著趁未來幾年陜西氣候還算平穩(wěn)的時機,狠狠給陜西奶一波存糧。
奈何袁本身就是陜西鳳翔人,得回避,放河南也行,在后世河南就是甘薯種植大省,產(chǎn)量在全國最高。
“左光斗晉右僉都御史,全權負責北直隸屯田御史事?!?/p>
這是左光斗那份屯田奏疏的功勞,歷史上左光斗在北直隸推進屯田,同樣取得了實效。
“御史馮嘉會晉兵科都給事中?!?/p>
前面一通職官調(diào)整之后,朱由校褲兜里的人,只剩下了王三善、馮嘉會和霍維華三人。
王三善是實干官員,用在朝堂上打嘴炮浪費,剩下的兩個,一個上疏讓皇帝出內(nèi)帑,屬于政治上不太成熟的謀財型官員,尚能挽救。
一個貪污軍費,并且是擴大化聯(lián)想中天啟喪命的嫌疑人,謀財害命型官員,可以當抹布。
兩害相權取其輕,朱由校果斷選了馮嘉會,霍維華繼續(xù)打磨一下。
被喊來的大臣們也有些發(fā)懵,好家伙,怪不得說人員范圍越小的會議越重要么,這是任了幾個封疆了?
偏偏大家還說不出啥來,參加廷推的也是他們這批人,新君也問大家意見了,這就符合皇明程序!
在朱由??磥磉@很正常,好不容易主持一場廷議,既然從遼東談到了糧食,還順帶處理了人,就直接摟草打兔子,一塊都給安排上。
朱由校從暖閣御座上站了起來,坐的時間久了,讓他身上有些酸。
“李汝華,你管著戶部,你給朕說說,這個甘薯在各地的種植情況?!?/p>
見皇帝又把話題扯回了甘薯身上,戶部尚書李汝華起身道:
“陛下,萬歷二十一年,福建大旱,有商民陳振龍自呂宋攜帶甘薯而歸,巡撫金學曾在福州試種成功,閩中饑荒緩解。此后萬歷三十六年間,徐光啟撰文《甘薯疏》,及至現(xiàn)在,福建、江西、云南、廣東、浙江、南直等地有種植?!?/p>
李汝華之前在江西待了十四年,江西臨著福建,對甘薯救災的事情有所了解,萬歷三十九年升任戶部左侍郎,跟錢糧打交道,對甘薯也偶有耳聞。
“種植推廣的速度有點慢啊”,朱由校喃喃自語,二十多年過去了,兩京十三省才種了這么點地方。
“這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