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于孫承宗的去處,朱由校結合他的長處優(yōu)點,有過多處考慮。
比如孫承宗擅長協(xié)調人事關系,其實薊遼總督,不是,現(xiàn)在是北直隸總督,這個位置合適,能夠作為遼東后翼做好保障和策應。
或者是兵部,黃嘉善年齡大了,兵部需要提前考慮繼任者接手。
但孫承宗是保定高陽人,北直隸總督這個位置歇菜。
而且他從高中進士之后,一直在翰林院系統(tǒng)升轉任職,用后世的話說,就是缺乏必要的基層工作經歷。
中進士前,孫承宗曾先后在大理寺右丞姜壁和兵備道房守士等朝廷官員的家中,做家庭教師。因房守士升任大同巡撫,孫承宗便跟著去了大同。
在大同期間,孫承宗利用巡撫家庭教師的身份,跟邊關老兵和低級軍官廣泛接觸,詢問一些關于邊關防務的問題,甚至還參與平定過一場士兵嘩變,對邊關的軍務也算有所了解。
但這畢竟不是直接的參與決策管理,對口任職工作經歷是朱由校自己定下的用人標準,再牛的歷史人物,也得攢一波經驗之后才能放出去用。
孫承宗的另一個優(yōu)勢是擅守,明史給他的評價是“度彼之才,恢復固未易言,令專任之,猶足以慎固封守?!?/p>
大體意思就是,按照孫承宗的才能,收復失地可能有些困難,但專門用他防守的話,能夠守得又密又牢。
多密多牢呢?
參考后世的曾國藩,簡單來說就是結硬寨、打呆仗。
巧了,朱由校對付努爾哈赤的策略也恰好是這個,先堡壘層層設防,解決守得住的問題。
用守得住頂在前面,爭取革新內政和練兵的時間,爾后再解決打得過的問題。
百望山大營已經開建一座實驗性質的棱堡,進度倒是很快,但也有讓朱由校不滿意的地方。
馬維城離得京師近,已經快馬加鞭趕到,為人年輕好學,所儲備的知識也廣泛,但是吧,就是太過年輕,身上又沒功名加持,朱由校給他授一個工程營都司已是極限,這幾天一直是徐光啟幫著在工地鎮(zhèn)場子。
孫承宗不一樣,他不僅戰(zhàn)略思想跟建堡立壘高度契合,還是進士榜眼出身,在一眾大兵眼里更是翰林院清貴老爺,本身又在邊鎮(zhèn)跟邊軍士兵打過交道,收拾一堆兵油子手到擒來。
依靠孫承宗整頓工程營,增加棱堡建設經驗,在積累實務歷練的同時帶一帶馬維城,果然是一舉三得。
“傳旨,左春坊左庶子孫承宗,加授近衛(wèi)軍軍務參贊,直管工程營?!?/p>
“臣遵旨?!?/p>
文臣參贊軍機,在成化以前較為普遍,弘治以后,督撫制逐漸鋪排,參贊便不在使用。
朱由校將其再撿起來,一方面有祖制為依靠,另一面近衛(wèi)軍里也需要三角結構,保障將權前提下的三角。
接見孫承宗的時候,另一只征調軍隊到達了百望山大營。